AI快速入门Zynq
前言
- 本文目标: 通过恰当的使用AI和Prompt, 帮助新手快速入门Zynq
为什么使用AI?
- 开发板的文档晦涩难懂, 要么过于冗长, 要么过于粗糙
- 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, 你不知道你做的是正确还是错误的, 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
- Zynq开发验证麻烦, 涉及多个架构, 没有指导验证都是麻烦
AI能做什么?
- Vivado在多个版本迭代中, 常规的操作与内容变化不大, 结合AI的联网搜索功能, 可以实现基本无错的搭建
- Vitis在2023版本迎来了更新, 新的SDT流程以及新的界面对于调试带来了难度, 结合官方示例, AI可以告诉你如何操作软件, 如何快速验证代码
为什么需要prompt?
- 与AI的交流,本质上是”你问我答”。AI回答的质量,完全取决于你问题的质量。
- 这是一个”精准输入,才有精准输出”的过程。一个模糊的指令,比如”教我用Zynq”,只会得到泛泛而谈的回复。但一个包含了具体目标、硬件型号、软件版本的精确指令(Prompt),能将AI从一个”聊天机器人”转变为你的”私人技术专家”。
- 因此,学习如何设计Prompt,就是学习如何驾驭AI,让它为你提供最大价值。
Zynq设计流程概述
- 在选型芯片, 电路设计完毕后, 开始Zynq的软件开发
- 步骤一: 根据需求设计Vivado项目, 设计PL端的逻辑
- 步骤二: 可以采用Vitis裸机或者Linux系统开发, 具体根据需求确定
- 步骤三: 确定硬件平台文件无误开始编写逻辑
AI指导下的Vivado硬件系统搭建
使用Vivado的痛点
痛点一:按钮太多,不知道什么意思
- 界面上全是各种按钮、缩写和术语,比如MIO, AXI, IP Integrator,不知道是什么意思。
痛点二:光知道点,不知道为什么点
- 很多教程只教你怎么点,不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点。这个操作有什么用?对后面有什么影响?不知道“为什么”,就只是在模仿,学不到东西,下次遇到新问题还是不会,也难以记住正确的流程。
痛点三:不知道正确流程是什么
- 尽管开发板的文档给出了基础教程,但当面临新的或组合性的需求时,正确的操作流程是什么,新手不知道。
痛点四:错误的解决
- Vivado的报错信息通常很长,有效信息少,导致难以看懂,也难以定位到具体是哪一步操作引发的错误。
解决方案:标准化的提问Prompt
针对以上痛点,我们使用在第一章中设计的标准化Prompt模板来解决。以下是一个指导Vivado操作的Prompt模板。
1 | ## **1. 核心设定 (Core Persona & Rules)** |
如何使用这个模板呢?以下面为例
1 | *(前面部分保持不变)* |
Prompt如何解决这些痛点
- 针对痛点一 (不知道什么意思):
- 对应规则: 准则一:提供极致详细的GUI指导
- 解决方案: 此规则要求AI必须输出具体的操作路径和名称,例如“双击名为 ZYNQ7 Processing System 的IP核”。用户无需预先理解每个元素的含义,只需跟随精确的指令即可执行,降低了初期的使用门槛。
- 针对痛点二 (不知道为什么点):
- 对应规则: 准则二:解释关键操作的“为什么”
- 解决方案: 模板强制使用[执行操作]和[原因详解]两个部分。[原因详解]补充了操作背后的目的和原理,帮助用户从模仿转为理解,从而能记住流程并举一反三。
- 针对痛点三 (不知道正确流程):
- 对应规则: 准则三:严格遵循“一步一问”模式
- 解决方案: 用户无需预先掌握复杂项目的完整流程。AI会管理流程,每次只给出一个步骤。用户通过连续提问,就能被引导着走完一个正确的、完整的流程,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新的、组合性的需求。
- 针对痛点四 (错误的解决):
- 对应规则: “一步一问”的工作模式本身
- 解决方案: 将任务分解到“一步”的粒度,使得错误的影响范围被限制在当前操作。一旦报错,问题源头非常清晰。用户可以将这一个步骤的操作和报错信息直接提供给AI,进行精准的提问和修复,极大地简化了调试过程。
智能审查:使用AI验证你的硬件连接
引言
通过第二章的方法,我们已经可以让AI指导我们完成一个Vivado Block Design。但是此时的Block Design是否正确我们无从验证, 如果直接开始使用代码验证, 无法确定是我们软件代码的问题还是硬件Block Design设计的问题。
本章将介绍一个核心方法:通过Tcl脚本,让AI为我们的硬件设计进行一次全面的“代码审查”(Code Review)。这能极大地提升我们对设计质量的信心。
为什么要用Tcl脚本,而不是截图?
在验证设计时,最直观的想法可能是把Block Design的图截下来发给AI。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。
- 图像识别的不可靠性
- AI的多模态功能,在识别Vivado这种高度复杂的图形时,准确率很低。它依赖的是OCR和图像识别,很容易在复杂的连线上看错、看漏,从而给出错误的判断。
- Tcl脚本的精确性
- Vivado提供的导出TCL脚本的功能, 打开我们的Block Design,
File -> Export -> Export Block Design
, 即可获得项目的TCL脚本。 - 这份脚本100%精确地描述了设计中的每一个IP核、每一个参数配置、每一条连接。
- AI处理结构化文本的能力远强于处理图像。因此,将Tcl脚本提供给AI,等于给了它一份最精确、无歧义的“设计图纸”。
- Vivado提供的导出TCL脚本的功能, 打开我们的Block Design,
使用AI进行审查的Prompt
1 | ### **AI角色与任务** |
解析审查Prompt的设计思路
- 从“是什么”开始:用户定义目标
- Prompt不再预设项目功能,而是引入了[项目目标]作为最重要的输入。这是所有分析的起点。
- 逻辑推断:连接“目标”与“事实”
- Prompt的第一步审查要点,就是“架构与目标吻合度分析”。它要求AI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进行逻辑推断:根据Tcl脚本里的IP(事实),判断它能否实现用户定义的目标。这让审查变得非常智能。
- 原则性审查,而非IP审查
- 后续的审查要点,都基于通用的设计原则,而不是特定的IP。例如,它不关心你用的是不是AXI DMA,而是关心“高带宽IP是否连接到HP端口”。这使得该Prompt可以应用于任何包含AXI总线的设计。
- 证据驱动的结论
- 依然保留了“必须引用Tcl代码作为证据”这一核心规则。这保证了无论AI如何进行逻辑推断,其最终结论都必须建立在用户提供的客观事实上,确保了审查结果的可靠性。
Vitis实践:AI辅助下的裸机驱动验证
引言
在第三章,我们得到了一个经过AI审查、逻辑上可靠的硬件平台文件(.xsa)。现在,我们需要编写软件来真正地驱动它,验证其功能。
本章将聚焦于Vitis环境下的裸机(Bare-metal)驱动开发。我们将面对一个新挑战:Vitis(尤其是2023.x版本后)的API和工作流程可能很新,超出了AI的知识范围。我们将介绍一套工作流,通过向AI提供最新的官方驱动示例和项目特有的硬件信息,来让AI为我们编写出精准、可用的验证代码。
从硬件到软件的关键头文件
当我们把.xsa文件导入Vitis并创建一个平台项目后,Vitis会自动生成一个名为“板级支持包”(BSP)的文件夹。其中包含两个我们必须关注的头文件,它们是连接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的“字典”。
- xparameters.h
- 内容: 这个头文件主要定义了你在PL(FPGA逻辑)部分添加的IP核的参数。
- 例如:
XPAR_AXI_GPIO_0_DEVICE_ID
,XPAR_AXI_DMA_0_BASEADDR
等。软件通过这些宏,来找到并控制PL部分的硬件。
- xparameters_ps.h
- 内容: 在新版Vitis中,这个文件专门用于定义PS(处理器系统)自身外设的参数。
- 例如: PS端的UART设备ID
XPAR_XUARTPS_0_DEVICE_ID
,或其他PS侧外设的配置。
这两个文件共同构成了AI编写正确代码所必需的、最关键的本地上下文信息。 AI无法凭空猜出你的GPIO的设备ID是多少,也无法知道你的中断控制器连接了几个中断。因此,在后续的Prompt中,需要将这两个文件的内容都提供给AI。
我们的代码来源: 官方示例
AI的内部知识可能过时,但官方的代码库永远是最新的。因此,我们的策略不是让AI“创造”代码,而是让它“适配”代码。
- 官方驱动库地址:
https://github.com/Xilinx/embeddedsw/tree/xlnx_rel_v2023.2/XilinxProcessorIPLib/drivers/
- 使用方法: 这个路径下包含了所有Xilinx IP核的裸机驱动源码和示例。例如,
gpio
文件夹下有xgpio_example.c
,axidmatis
文件夹下有axidma_example_simple_poll.c
。我们将让AI以这些官方示例为蓝本进行开发。
裸机驱动验证的通用Prompt
1 | ## **AI角色与任务** |
解析驱动验证Prompt的设计思路
- 强制AI使用外部知识
- Prompt明确要求AI以“官方最新的驱动示例为基础”,这有效避免了AI因知识陈旧而使用过时API或函数的问题。
- 提供精确的本地上下文
xparameters.h
的加入,解决了AI无法获知用户具体硬件配置的核心痛点。AI将从“猜测”转变为“查找”,代码的准确性得到保证。
- 封闭的反馈循环 (Closed Feedback Loop)
- 该工作流不只是生成代码就结束了。它包含了一个完整的“生成 -> 执行 -> 反馈 -> 分析”的闭环。用户将运行结果交给AI,由AI自己来判断它生成的代码是否成功运行,这使得整个验证过程更加完整和智能。
- 交互式的信息补全
- Prompt允许AI在信息不足时进行反问。这对于复杂的设计(尤其是中断部分)至关重要,确保了AI在动笔写代码之前,已经掌握了所有必需的信息。
高级挑战:在AI指导下搭建PetaLinux
引言
我们已经拥有了经过验证的硬件(.xsa)和裸机驱动。现在,我们将迎接终极挑战:在该硬件上构建一个完整的嵌入式Linux系统。本章将介绍如何使用Xilinx的官方工具PetaLinux,并遵循一套AI驱动的工作流来完成这个复杂的任务。
PetaLinux工作流的核心概念
- PetaLinux是什么?
- PetaLinux是一个用于在Xilinx芯片上定制、构建和部署嵌入式Linux系统的开发套件。它将引导加载程序(U-Boot)、Linux内核、设备树和根文件系统等组件的复杂配置流程,简化为一系列命令行工具。
- 内部源码 vs. 外部源码
- PetaLinux工具内部已经包含了经过Xilinx测试和适配的U-Boot和Linux内核源码。这是最稳定、最可靠的源码来源。
-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(如需要一个特定版本的内核补丁),项目可能会使用外部的、独立的源码仓库。但这会显著增加配置的复杂性和构建失败的风险。
- 我们的原则是:除非有绝对必要,否则一律使用PetaLinux的内部源码。
- 联网检索的必要性
- PetaLinux的命令和配置选项在不同版本间可能存在差异。依赖AI过时的内部知识库可能会导致命令执行失败。因此,在Prompt中要求AI必要时进行联网检索,是确保其指导时效性的关键。
- 开发过程的痛点
- 与Vivado一样, 在面临陌生的工具时, 不知道如何操作, 操作的含义不明是困扰开发者最大的问题。
- PetaLinux操作步骤也极其繁多, 包含uboot, 内核配置等, 涉及驱动, 设备树等方面的内容, 令人困惑。
PetaLinux构建的通用指导Prompt
1 | ## **AI角色与任务** |
Petalinux应用程序开发
Petalinux应用开发Prompt分析
1 | ### Prompt for Petalinux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(C++) |
- 开发计划中步骤1,2是整个开发的基石,该步骤会检查整个系统的驱动配置是否正确,如果识别不到还需要返回上一步进行修改
- 开发步骤3则是专门为AI提出的限制,有些ai的想象力太丰富,他会自作主张的实现过多的功能,这里点名claude,限制一下防止生成过多冗杂的功能
总结与梳理
关于Prompt
- 所有的Prompt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, 增加, 删除和让AI进行润色。
关于效果
- 上述实现的效果因AI而异, DeepSeek的幻觉严重, 不推荐。
- AI一般都有个对话的上下文长度上限, 如果超出上限, 不同的AI有不同的效果, 有的会丢弃之前的最早的内容, 有的则告诉你对话超长不能继续对话。因此需要合理拆分子任务再使用上面的prompt, 比如我们的敏捷以太网可以拆解为BRAM和AXI以及以太网三个模块, 然后再合并。
关于总结
- 在按照上述流程完成之后, 可以让AI帮你使用markdown格式总结一份笔记, 包含: 操作的正确流程 (如果有错误要在操作过程中反馈给他), 包括在操作过程中针对已有步骤提出的问题, 以及一些他认为必要的名词解释以及步骤解释。
- 有了总结, 后续再次实现类似项目可以按图索骥, 由于是自己实现过的流程, 看起来会比开发板的文档容易一些。
- 刚总结的文档建议复盘, 不明确的东西检索补充进去。
- 上述流程的参考实战总结: Zynq-7000-完整硬件平台构建与验证权威指南